6月7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一周年活动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办。活动期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毅教授团队带来的“基于‘车-车’通信和‘车-路’通信的车辆自动编队行驶”项目吸引了嘉宾的广泛关注。本次演示完全基于车辆与车辆(“车-车”)和车辆与路侧设备(“车-路”)的通信,不借助除差分高精度定位以外的任何车载传感器,实现了车辆的编队自动跟驰(后车跟随前车自动行驶),为受控环境下(封闭或半封闭环境)的应用提供一种高效、可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联合国汽车安全处官员试乘自动驾驶汽车。
演示过程中,两辆自动驾驶车辆在示范区的环境下完成了车辆启动、车道保持、车速控制、U型掉头、复杂路径跟驰等典型自动驾驶应用的演示。

自动化系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自动驾驶演示车辆。
自动化系姚丹亚教授介绍说,本次演示完全基于“车路协同系统”(详见背景链接),实现了车辆的编队自动跟驰;无人驾驶跟驰车实现了直线跟驰、转向/掉头跟驰及信号灯路口自动安全通过等丰富的驾驶行为;演示充分展现了“车-车”和“车-路”通信技术在自动驾驶上的应用潜力,以及它与传统基于车身传感系统的自动驾驶的结合能力;同时,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编队自动跟驰还可为受控环境下(如无人货运车队等)的应用提供一种高效、可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车辆跟随前车做转向和掉头功能演示。
据张毅教授介绍,此次演示是国内首次实现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受控环境下自动驾驶功能的展示,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传统的自动驾驶多是基于传感器,依据雷达、激光、视频等车载传感器获取驾驶环境信息,进而实现个体车辆的自动驾驶;而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使得自动驾驶技术开启了“群策群控”的新阶段。在车路协同系统支持下,多辆自动驾驶汽车通过“车-车”和“车-路”通信技术,可实现信息共享基础上的个体车辆自动驾驶,进而群体车辆间进行协作可实现群决策与群控制,使自动驾驶技术变得更高效、更环保和更安全。

自动驾驶直线跟驰功能演示。
工信部、联合国汽车安全处、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嘉定区等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清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宝马、华为等100余家研究单位和企业的共200余名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摘自清华新闻网)
背景链接: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简称“车路协同系统”)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