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陈旭:心怀“国之大者”,追求一流永无止境
2022-02-25 22:12:22      [     ]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

中国新闻发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您认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要建设一流大学群体,其水平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加快“双一流”建设,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发展。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聚焦“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引导教师潜心基础研究、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开放合作,把扎根中国与面向世界有机统一,打造全球学术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的重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中国新闻发布: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在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特别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实践,收获了怎样的成效?

陈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清华大学坚持党管人才,着力凝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坚定把稳政治方向,严格把好人才政治关、师德关,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教师以成为“大先生”为目标,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职责,大力宣传表彰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潜心学术、倾心育人的教师以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政策宣讲、纪律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力度和覆盖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和专项巡察,对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我们深入研究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改进面向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支持培养教师结合起来,构建教师理论学习、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持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挥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构建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对学术骨干教师的政治吸纳,弘扬“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传统,做好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通过持续不断的工作,清华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进一步提升,做“四有”好老师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校园内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涌现出吴良镛、王大中、钱易等众多“大先生”和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中青年教师。

中国新闻发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对于推进科研创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清华大学有哪些举措?

陈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履行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清华大学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学科发展调整机制,构建“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建设体系,实施文科建设“双高”计划、工科发展规划、理科提升计划,编制医学学科发展规划,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推进重大前沿部署,深入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平台建设,成立实体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碳中和研究院,努力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大学力量。健全新型智库体系,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创新。

2021年12月20日,由清华大学和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参与研发建设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并网发电,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第四代核电技术落地,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清华医学院张林琦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获批上市。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院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清华大学26项科研成果参展,彰显了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力量。

中国新闻发布: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清华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什么样的特色?

陈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清华大学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着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建成包含四类课组、400余门课程的通识课程体系。全面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提升课程挑战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多样成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注重培养博士生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需求推动建设具有清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高水平专业学位项目。

我们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针对性,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传承“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传统,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造创意、创新、创业融合教育平台,构建全频谱学生发展支持体系,持续建设优良学风。

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清华大学坚持“让优秀的学生领跑,让所有的学生优秀”的“领跑者”理念,2009年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姚期智等著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遵循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2020年,实施强基计划,在理工双学位、本博贯通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2021年,实施“数学领军计划”,成立求真书院,设立数学与应用数学八年制专业,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9月,清华大学高质量通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精心谋划,大胆实施,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清华大学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了出经验、出示范的重要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这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改革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继续担负起立德树人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鞭策。

中国新闻发布: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您对清华大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哪些愿景?

陈旭:“十四五”开局起步,我们踏上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要持续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领学校各项事业,奋力开拓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发展新局。

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心怀“国之大者”,强化“旗帜”“标杆”意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努力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经验、出示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