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论文著作  >  正文
论文著作
2022-06-29 18:04:06      [     ]

1. 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2023年清华大学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中有58201篇论文,共被引用1300279次。2023年,学校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数为6592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为6302篇,被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论文数为849篇。2023年度,学校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论文数为396篇,被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收录论文数为53篇。

2. 著作出版情况

2024年我校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6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58部。

3. 发表在《科学》《自然》杂志的文章

2024年我校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NS论文25篇:

● 首次记录的彩色影像揭示了一颗约8500万倍太阳体积的红超巨星从死亡到爆发,形成超新星2023ixf爆发的全过程。显著推进了人们对大质量恒星晚期演化和死亡这一宇宙中普遍而神秘景象的认知。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自主研发多尺度“极端气候模拟-环境健康效益评估-经济产业链韧性分析”耦合模型,从全产业链维度揭示了“网格-设施”尺度排放的“气候-健康-经济”互馈机制。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采用先进的双电子-电子共振(DEER)和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mFRET)技术,揭示了µOR在不同配体和胞内下游信号蛋白作用下的重要亚稳态构象和构象之间的动态变化。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设计并构建一类具有精细可调限域结构的阴离子型锰氢催化活性中间体,在酮亚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成功实现了对微小差异烷基取代基之间的精准手性识别。研究不仅为高效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实现极具挑战性的手性识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揭示了II-C Cas9蛋白在结构水平上的多样性和“生长进化”轨迹,并确定了许多NAGs-如PcrIIC1,它作为促CRISPR因子增强CRISPR介导的免疫。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揭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融雪径流响应规律,改写了“降雪减少、融雪提前、径流提前”的传统认知,为全球升温背景下降雪减少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机理认识。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将该研究组保持的离子量子比特数国际纪录(61离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首次实现基于二维离子阵列的大规模量子模拟。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研制出基于原语的类脑双通路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在极低的带宽(降低90%)和功耗代价下,实现了每秒10000帧的高速、10bit的高精度、130dB的高动态范围的视觉信息采集。不仅突破了传统视觉感知范式的性能瓶颈,而且能够高效应对各种极端场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中的多片层电子叠层衍射成像(MEP)技术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技术,揭示了高温超导镍氧化物La3Ni2O7-δ单晶中氧原子空位的分布、微区含量及其对电子结构的影响。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首次报道了NET中的第二个底物结合位点和神经递质钠同向转运蛋白(NSS)家族的钾离子结合位点,揭示了四种不同类别的常用上市抗抑郁药物的选择性抑制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靶向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蛋白(MATs)的药物奠定了基础。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首创了全前向智能光计算训练架构,研制了通用光训练芯片“太极-II”,摆脱了对GPU离线训练的依赖,在大规模学习、复杂场景智能成像、拓扑光子学等领域任务中展现出了卓越性能,将支撑智能系统的高效精准光训练。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揭示了植物蛋白FREE1相分离形成凝聚体,通过润湿作用诱导内体膜的内陷和不稳定性,足以在不依赖ESCRT机器和ATP的情况下介导腔内小泡(ILV)的形成。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综合了分子水平的实验,在一个完全耦合的全球气候模式中建立了11种NPF机制和前体气体复杂的化学转化的综合表征。综合模拟和观测结果表明,主要的NPF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同的,并且随区域和高度而变化。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控制合成得到一对同构的团簇:Au22(tBuPhC≡C)18(Au22)和Au16Cu6(tBuPhC≡C)18(Au16Cu6)。两个团簇的金属排布和配体完全相同,只是Au22的六个特殊位置的金被铜取代,从而导致发光强度增大10倍,Au16Cu6的室温溶液态量子产率接近100%;且发射峰极大值位置从原先的可见光区(690 nm)红移到近红外区(720 nm)。研究发现,铜的引入不仅增加结构刚性,非辐射跃迁速率降低60倍,特别重要的是系间窜跃速率提高300倍,因此磷光量子产率极大提高。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系统性地发现了多个具有DNA靶向水解切割活性的RNA核酶分子(HYERs),并在体外系统、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证明了其DNA切割能力。此外,研究还揭示了高活性的HYER1分子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并阐明了DNA水解切割过程的分子机制。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报告一种通过诱导手性气相离子的定向旋转来打破手性对称并区分对映体的技术。研究人员使用双交流电共振激发控制离子的旋转方向,使对映体离子与中性气体碰撞时产生碰撞截面积的差异,在离子轨迹上分离两种对映体离子,最终实现对手性对映体离子的直接质谱分析。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解析了菜豆PGIP2与镰刀菌FpPG 的复合物结构,综合生化实验、酶学实验、植物体内功能实验揭示了植物将病原体致病活性转化为防御触发因素的机制,并为工程化改造具有更广泛抗病功能的PGIP提供了理论证明。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解决了传统水凝胶在高弹性和自愈能力方面的局限性问题,通过创新的珍珠项链结构设计,实现了超过10000%的面应变后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及对轻微机械损伤(如针刺和割伤)的快速自愈。这一进步不仅为水凝胶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高性能材料在先进制造、生物医疗和智能装置等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探索了分布式衍射干涉混合光计算架构,有效地将光神经网络(ONN)的规模提高到百万神经元级别。通过实验实现了一个芯片上1396万个神经元的ONN,用于复杂的、千类级的分类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任务。这项工作是向现实世界的光计算迈出的有希望的一步,支持人工智能中的各种应用。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提出了一种具有多态弛豫相的BaTiO3基无铅MLCC的高熵设计。该策略通过降低畴翻转势垒,有效地最小化了滞回损耗,并通过晶格畸变和晶粒细化的高原子无序提高了击穿强度。得益于协同效应,我们在MLCC中实现了20.8焦耳/立方厘米的高储能密度和97.5%的超高效率。这种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能量存储和其他相关功能的高性能电介质。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通过环境生态学视角,思考并回答蚊媒病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规律,发现了能决定重要蚊媒病毒传播的关键环境微生物。随后,该研究通过共生菌环境干预,在自然界中实现阻断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该工作将为蚊媒传染病防控奠定全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思路。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报道了一种具有三维架构的电子皮肤,其内部力与应变传感器的分布模拟了人类皮肤中梅克尔细胞和鲁菲尼小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研制出只需通过触摸便可同时测量物体模量及局部主曲率的先进触觉系统,展示了其在判别食物新鲜程度等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其在物理量定量测量(如摩擦系数等)、人机交互等重要领域的应用潜力。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解析了γ-分泌酶(γ-secretase)识别和结合四种中间态底物APP-C99(淀粉样前体蛋白-C端99氨基酸片段)、Aβ49、Aβ46和Aβ43的冷冻电镜(cryo-EM)三维结构,揭示了γ-分泌酶多步切割产生β-淀粉样蛋白(Aβ)的分子机理,并提出“活塞模型(piston model)”阐释γ-分泌酶动态切割底物的过程。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提出了创新性的"隔离极性雪泥态"(Isolated Polar-Slush, IPS)设计策略,突破了弛豫铁电材料储能密度瓶颈。通过精准调控极性相比例并构筑高绝缘网络,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i(Mg0.5Ti0.5)O3-SrTiO3基弛豫铁电薄膜中成功构建了IPS结构,实现了极化强度与击穿强度的协同增强,获得了创纪录的202 J/cm³储能密度。该工作为开发新一代高密度储能介质材料提供了全新设计范式。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发现了吩噻嗪和胺之间的点击-剪切反应,实现了高效、温和、精确、可逆的点击反应成键与剪切反应断键,阐明了持久性吩噻嗪自由基在构建点击-剪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突破了点击反应难以可逆的重要挑战,为功能分子体系的构筑、编辑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