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第二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2020-12-06 22:59:22      [     ]

清华新闻网12月4日电 11月29日,第二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怀柔举行。副校长尤政出席论坛。本届论坛邀请工物系范维澄院士、车辆学院欧阳明高院士、自动化系朱松纯教授和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作了四场主旨报告,同时邀请高研院翟荟教授、地学系付昊桓教授、医学院程功教授、经管学院贾宁副教授、计算机系崔鹏副教授、电机系罗海云副教授和数学科学中心邱凌云助理教授作了七场专题报告,并设有两场自由讨论环节,围绕如何推动跨学科交叉,促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展开交流与讨论。

尤政作开篇致辞

尤政在致辞中指出,学校非常重视交叉创新,青年学者论坛是学校为促进学科交叉和青年教师成长专门搭建的平台,2019年第一届青年论坛非常成功,本届论坛召开恰逢世界科技革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对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时期,我们应该有信心造就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而跨学科交叉将是创新的引擎。希望青年教师能够把握青年学者论坛的机会,积极交流,产生更具有原生动力的合作,在历史机遇中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定位,努力拼搏,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也为世界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维澄作主旨报告

范维澄作了题为“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的发展与跨学科交叉”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学科布局、团队建设、平台建设、产业发展、风险评估及跨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范维澄指出,公共安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现代化治理,关键要提升能力,要有科学的管理。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加说明,应该将公共卫生领域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公共安全研究院积极投身其中,在已经建立的“理工文管”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与钟南山院士团队、清华大学卫生与健康学院开展合作和交流,推进“理工文管医”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期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和城市安全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欧阳明高作主旨报告

欧阳明高作了题为“新能源领域交叉研究的体会和认识”的主旨报告,从能源科学交叉研究的体会、实践和基于交叉研究建立交叉学科三个方面分享了寻求交叉和创新的体会和经验。欧阳明高介绍了自己做交叉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三创”,三个维度指战略高度、学术深度和应用广度,战略高度在政界要有影响力,学术深度在学界要有影响力,应用广度在业界要有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创、开创、科创的创新。他提出向动物学习,学习鹰翱翔时的视野,学习猴在树枝上玩耍的敏捷,学习兔打洞时的机智,还要学习刺猬本份坚守的生存法则。

朱松纯作主旨报告

朱松纯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学科大交叉与大一统的历程”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他在青年时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历程和体会。朱松纯在当时的人工智能研究探索中,就已经加入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统计物理学的内容。朱松纯还介绍了他对人工智能理论的认识,提出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焦点也应该由大数据转变为大任务,回到认知科学,融合计算机视觉、语言、认知、多智能体等几大领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工智能的突破,实现造“人”的终极目标。朱松纯还提出,人工智能也应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支撑大一统理论的实现。

鲁晓波作主旨报告

鲁晓波作了题为“艺科融合赋能艺术设计创新”的主旨报告,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面向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以及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新起点上。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必然伴随着人文创新的交融,正是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在推动着人类创新和文明进程的发展。鲁晓波还通过美术学院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为参会的青年学者提供交叉融合的思路,期待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到艺科融合之中,以科学的精神、人文的情怀来驱动创新。

翟荟作专题报告

翟荟作了题为“机器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机器学习和量子物理之间交叉的三个桥梁,第一是服务量子研究,应用机器学习,即利用机器学习的算法,为量子物理的研究服务。第二是利用量子物理,理解机器学习,即用物理学的观念对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做出一些理论性的探索。第三是基于量子技术,发展机器学习,即面向未来量子计算里面的机器学习算法,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翟荟还提出,希望校内可以建立一个教师间的互动平台,可以让不同院系的教师在这一平台上提出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能够解决该问题的老师。

付昊桓作专题报告

付昊桓作了题为“超算显‘神威’:基于‘太湖之光’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付昊桓介绍了从计算机领域转到地学领域的经历,以及超算平台在地球系统、气候变化、地震等模拟预测中的一些应用。他认为,跨学科交叉研究要做到“和而不同”,既要能接受其他研究领域的科研观点,又要在各自研究特点和能力基础上保有不同。

程功作专题报告

程功作了题为“蚊媒病毒感染与传播”的报告,介绍了有关蚊媒病毒感染传播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的相关研究工作。程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寨卡病毒在自然界中暴发流行原因,在蚊媒病毒防治及疫苗研发方面开展了相关交叉工作,为蚊媒病毒防治工作提供全新思路。程功认为跨学科交叉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学科的专家交流,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创新研究。

贾宁作专题报告

贾宁作了题为“会计跨学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贾宁介绍了会计领域在新时期的新定位,即通过打造企业管理工具和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中,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实际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要搭建一个稳定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困难在于:一是跨界的尺度较难把握,并非跨界的步伐或领域差异越大就越好,跨学科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前期磨合过程;二是如何突出对于两方面的研究贡献,而不是两个领域现有内容的叠加。一些跨交叉领域的研究小众、前沿,常会面临来自两个领域的专家共同的挑战。

崔鹏作青年报告

崔鹏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即将进入深水区,即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工智能的技术存在四个局限性:不可解释、不稳定、不公平、不可回溯性。因此应该考虑重新审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框架,引入因果框架而非关联框架,这有可能是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局限性根本的途径。目前正在做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在大数据里做因果结构的辨识、怎样把因果结构和学习模型进行融合,怎样进行反事实的推理和决策优化机制。

邱凌云作青年报告

邱凌云作了题为“成像科学背后的数学”的报告,通过两个例子介绍了数学和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第一个例子是反问题的定义、应用方向及数学挑战,第二个例子是光学上非视距成像的光学成像问题,介绍了自己在该问题上协同正则化的部分研究成果。他认为,应用数学就像信使,连接着纯数学和工程应用,把一方语言翻译给另一方。

罗海云作专题报告

罗海云作了题为“面放电空气消毒技术与新冠查杀一体化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等离子技术在中央空调、冷链过程中的消杀在新冠疫情期间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应用,提出交叉学科一定要比原有的技术有优势才能成功,并认为青年学者应多学习哲学理论,从理念上获得启发或许能更好地进行突破与创新。

科研院院长方红卫主持现场讨论环节

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就跨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合作模式等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开阔了科研思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些青年教师还通过此次论坛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希望论坛能够常态化举行。

青年学者论坛是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系列论坛之一,首届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论坛于2019年7月在北京顺义举行,取得了良好反响。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科研院主办。学校各学科青年学者代表及科研院相关负责人等共60余人参加了论坛。

供稿:科研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