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杰-马里·莱恩教授做客清华论坛
2017-10-18 16:49:34      毛雪鸥 [     ]

    10月17日下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教授应邀做客“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做了题为“从物质到生命:化学?化学!”的精彩报告。

杰-马里·莱恩教授做客清华论坛。杨艳宾

报告会由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希院士主持。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教授从宇宙的起源讲起,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物质是如何一步步进化,最终演化成生命的?”对此,莱恩教授认为:物理学认识宇宙的原理,生命科学探究生命的法则,而化学则通过揭示物质结构与转化的规律,架起了一座连接物质与生命的关键桥梁。

莱恩教授引领我们回顾了近现代化学的发展历程,从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元素周期表,到逐步完善的化学键模型,再到立体化学与手性概念的提出,化学家在理解物质结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到第一个有机化合物——尿素的合成,再到维生素B12全合成的丰碑,合成与转化,为化学家打开了创造之门,成就了分子化学的持续进步与辉煌。

张希院士向莱恩教授赠送了清华论坛纪念证书。杨艳宾

在分子化学的基础上,物质的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于是,“超越分子的化学”——超分子化学应运而生。超分子化学致力于研究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分子的识别、转化及传输为基础,构筑各种功能超分子体系。莱恩教授以天然存在的DNA为例,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简单的化学结构,通过基于氢键的分子识别,形成的超分子序列能够衍生出如此丰富的基因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化学是一种可编码的信息科学。多年来,化学家从最简单的碱金属离子出发,跬步千里,对分子识别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日益加深。与此同时,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开发、医学诊断、基因递送、可降解和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关注。

从过去到现在,再面朝未来。莱恩教授为在座师生展望了超分子化学的明天:以分子识别为起点,通过程序化的自组织,赋予物质以高度的多样性和动态性,迈向自适应化学(Adaptive Chemistry),最终演化成有生命的物质(Living Matter)。报告的最后,莱恩教授援引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激励在座的同学们放宽视野,打破成规,勇敢追寻科学的新知与未来。

论坛现场。 杨艳宾

莱恩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报告过后,大家踊跃提问,与莱恩教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交流。

最后,张希院士代表清华大学向莱恩教授赠送了清华论坛纪念证书。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莱恩教授为在场的同学们演奏了一曲《欢乐颂》。(摘自清华新闻网)

人物介绍:

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1939年出生,现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987年,因在发展和使用具有高选择性及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莱恩教授在分子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被誉为“超分子化学之父”。荣膺诺贝尔奖后的30年间,莱恩教授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超分子化学的蓬勃发展。

莱恩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他的许多学生活跃在学术界,其中,他早期的博士生让-彼埃尔·索瓦(Jean-Pierre Sauvage)教授,因在分子机器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荣获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有趣的是,莱恩教授的博士后合作导师,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 Woodward)教授是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门三诺奖,成为了学术界的佳话。